案例1
基本情況說明:
在跟進逾期應收款時,發現一客戶開票金額與付款金額不一致,進一步查看合同,發現應收款不等于不含稅金額乘以117%。原來客戶2009年以前立項時模具費原計劃分攤到產品的單價中,但由于該項目提前停產,造成模具費幾百萬元未攤完收回,因此簽了一個模具費回收協議。
問題:
模具費回收協議只有不含稅金額,沒有注明稅率和含稅金額(客戶只付1%的稅款,我們財務并不了解)。理由是:這是2009年以前的模具回購,按稅法規定不能抵扣,應該按銷售舊固定資產4%稅率減半征收為2%,雙方各負擔一半1%。并強調只要普通發票。而我司營業沒有理解此特殊情況,有咨詢過財務同事,未發現問題。財務開票同事也只是按營業提供的開票資料開票,也未能發現問題。這個問題確實不易察覺,只是覺得客戶只要普通發票,只付1%的稅款很奇怪。其實真正的問題是:我們開17%的普通發票給客戶,交了17%的稅,而未能開出4%稅率的發票減半征收,多交了這15%的稅達幾十萬元。
改善:
看似大家都按流程辦事,實際上合同簽署人員和審核人員需要做以下改善:協議不能只有不含稅金額,一定還要有稅率、含稅金額。對于與供應商和客戶簽定的含有金額的合同,一定要財務負責人參與審核。
補救措施:
1.同客戶溝通,收回足夠稅款;找稅局咨詢能否開具專用發票并抵扣,稅局回答可以。然后再找客戶溝通能否按專票開具,客戶說是銷售2009年以前的固定資產,咨詢過稅務,說是不能抵扣,只能收普通發票。此路不通。
2.申請開具舊固定資產銷售發票3%稅率。找以前模具采購增值稅專用發票,并且是未抵扣和入了固定資產賬目的。將最近開出的發票收回來重開一張金額相等稅率為3%的普通發票。
挽回損失:
30多萬
主要困難:
整個過程主要是溝通花較多時間,要明確此業務適用的法規,要找采購找營業查是哪批模具,涉及到哪些供應商。要找法務了解合同相關情況,要和財務同事討論如何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等。
另外就是找原始發票花時間,2007年的憑證要去找也不容易,以前的模具管理記錄也沒有足夠詳盡的信息。
感受:
財務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,需要有鉆研精神,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,需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并在適當時候尋求幫助,才能在工作中不段發現問題,改善問題,從而為公司創造更大價值。
案例2
以前接手一個新建工廠的賬務,該廠設備投資大,耗電量大,每月幾十萬度電。我在分析電費時,發現電費發票是普通發票。問原來的會計,說反正電力部門就給開這種票,沒有去深究原因。我后來找電力部門了解,原來是工廠沒有提供一般納稅人資料,就開了這種普通發票。我于是整理了相關資料提交給電力部門,以后就可開增值稅專用發票,可以抵扣這好幾萬的進項稅了,等于是彌補了每月幾萬的損失。也得到了老板的認可。(
南京公司注冊)
這個案例看似比較簡單,只需要提交一下資料便可完成,但同樣需要我們會計人員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,改善問題的能力。